新春嘉平,长乐未央。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2025年1月11日至1月25日,“原色见文队”循领袖指引,在八闽大地上深入街巷闾里开展寒假社会实践,通过“体相用”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护、传、扬春节文化,助力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色彩。

嘉时盛景,岁启新程
乙巳蛇年新春至,祥瑞盈门福满途。《说文解字》中关于“闽”字的记载,揭示了福建人崇蛇的历史渊源,为闽人与蛇年增添情感纽带与信仰寄托。2025年1月11日,实践队在漳州古城喜街,新春佳节前夕张灯结彩,非遗文化展览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木版年画将蛇的灵动、祥瑞与传统民俗交融,尽显民俗艺术之熠熠生辉。2025年1月17日,原色见文队于泉州状元街、钟楼等地打卡“七彩刺桐蛇”,这一融合闽南文化、非遗元素与新年愿景的吉祥物,各具妙韵,不仅承载着闽南深厚的文化,更寄寓着美好愿景。2025年1月23日,实践队员汤秋煜在周宁县观看舞狮表演,鼓点起,醒狮醒魂;脚步落,瑞气盈门。每一次舞狮都是美好寓意的象征,每一位醒狮人皆怀着赤子之心迎接丰年。

闽情绘岁,春俗呈欢
闽地之春,岁首嘉辰,非独家人团圆之期,实乃民俗之盛筵。2025年1月15日,实践队前往“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漳浦,队员们于三朵剪纸艺术馆与陈巧华、陈小兰老师探讨漳浦剪纸中的年味密码,两位老师依春节之韵精心创作,无不满溢乙巳年独特风情,队员们也以剪抒怀、以纸传情,领略剪纸艺术的独特韵味。2025年1月22日,实践队员颜洁婷、黄佳佳在永春县五里古街参与“百名书家写千福送万家”活动,于黑墨红纸之间感受笔墨丹青的独特魅力,留住了手写字幅的老传承,续写了对来年的美好祝愿。2025年1月14日晚,原色见文队围坐一起包饺子,通过“年夜饭“这一传统习俗,感受其蕴含的对农业文明的眷恋和家庭团圆的珍贵。

文脉承新,绘春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着重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原色见文队的实践队员们将这一理念化作实际行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及“说唱弹跳画”五大技能,把春节文化融入生活。2025年1月14日,在东山县澳角村,队员们与幼儿共贺新春,为幼儿送上自制吉祥结。队员们还将新媒体技术与春节文化相结合,通过活力新春舞蹈、俏皮手势舞、改编新年歌曲、讲述春节故事等方式,展现青春活力与对新年的期许。在辞旧迎新之时,原色见文队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愿阖家欢愉,巳巳如愿!

指薪修文,福泽永惠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底蕴。“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每个人都应是春节文化的传承者,需紧跟历史步伐,汲取历史精华,深悟明体达用,承历史之韵,开文化之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在文化滋养下,吾辈前行的步伐将更有力量、更见神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