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指的是教师本人对自己实际教育教学实践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项回顾、分析与研究,从中概括出某些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以更好地改进今后工作或供他人借鉴的一种实用文体。积极开展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工作,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而鲜活的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却常常因受写作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其转化为一种文本化的成果,予以交流、发表。这,既未能更好地发挥经验的应有价值,同时也使教师未能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影响了她们的专业往更高层次的发展。本文仅就如何做好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浅谈几点体会。
一、找准总结角度
对同一事例的考察角度不同,其所得出来的结果也往往是不同的。同样的,对于某一专项的成功经验,如果总结者所选取的总结的角度不当,也可能会使本是属于优秀的教育经验流于一般的水平,影响到经验的可借鉴性。这犹如一位裁缝师想将一块优质的布料做成一套象样的服装,如果该裁缝师所选取的款式不够新颖、不合时尚,则肯定会大大影响到其所制作出来的这套服装的质量。那么,如何找准一个较好的角度去整理、概括自己在某一方面丰富的经验呢?笔者认为,一是应通过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楚自己所要总结的某一方面的经验,以及所选取的角度是否已有人做过?他人在深度或广度等方面总结得怎么样?如果让我还是从这一角度来总结,我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有可能在哪些方面比她们强(即在哪一方面有何新突破)?二是在我所要总结的这一教育专题经验中,哪些经验是我本人体验最为深刻的?哪些经验是最令我感动的呢?三是在我所要总结的这些经验中,哪些方面是人们最想了解的、或最为感兴趣的呢(即最有“卖点”的经验在哪里)?四是在这些经验中,我觉得应该从哪一个角度去总结更为顺手、更好驾驭呢?比如,某教师通过学习、借鉴她人经验,并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探索,该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面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经验,她决定将自己在此方面教育的经验总结出来。该教师先是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材料的投放和具体指导策略”上已有人作了深入的研究,如果自己再从这些角度去进行总结,显然是没有多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从“幼儿区域活动规则问题”这一角度入手,仅将自己在“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与遵守”这两点感触较深刻的经验加以总结,还是有较大的价值。这是因为从这一角度总结的研究者不多,本人对此方面的体验也较深刻;再且所选取的这一角度较小,便于驾驭,也便于将经验总结得深入,避免流于泛泛而谈。于是该教师便据此撰写了一篇经验总结性文章——《对幼儿区域活动规则问题的几点思考》。
二、谋好篇章结构
总结角度的选取,其实就是拟将撰写的该篇经验总结性文章的题目。在题目的确定至握管行文之前,通常需要做好文章篇章结构的安排工作。首先是应围绕着文章的题目,将与题目有关的材料搜集记录起来。这些材料主要指的是平日所积累的活动计划、教学笔记、观摩评议、阶段小结等相关的文字材料,以及个人一些已形成的、尚未文本化的体会等等。其次是应考虑好这些文章所需的材料,应以何种适当的方式予以合理而清楚地呈现出来,即安排好文章的逻辑结构。这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土、沙、水泥、砖等建筑原材料后,就得事先将房子的主要结构规划并搭建好,然后再将盖这栋房子所需这些原材料合理地利用起来,这样才能建造一栋自己喜欢的象样房子。作为教师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的文体结构“是有‘法''''而无定‘法''''”,它常随着具体内容和要求而有所变化。但不管是采用何种格式,总的原则是能将所要总结的经验表达清楚即可。
从期刊所刊发的教师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的文章来看,最为常用的是“引言 + 小标题”格式。这种格式是在文章的开头有一小段简洁的引言,主要是点出所要总结的经验的范围及意义,正文部分则是采用若干小标题的形式来统领每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这种文体格式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一是要保证各分论点(各小标题)与总论点(题目)相统一,不能出现“头大身小”(题目太大,各小标题所论述的仅是该题目的某一部分内容),或“头小身大”(题目太小,各小标题所论述的已超过该题目所应涵盖的内容)等现象;各小标题(各分论点)要与事实材料相统一,即应明确哪些材料是支持、论证哪些观点的。如果在论证时觉得这部分材料好像也可以用来说明其他分论点,则有可能是你所选择的事实材料本身不够典型,或是你在材料的安排上有错误,应及时地予以调整。二是各小标题间的逻辑关系在同一层级上不能出现交叉、重叠或包含的现象。个人教育专题经验总结的文章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和递进式,篇幅较大的也有采用复合式的结构,即并列下有递进,递进下有并列等。如果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呈并列关系的,则文中的各小标题间的顺序无明显的先后,一般是可以随意调整的。如《新生老师角色谈》一文中,所阐述的是要做好新生入园工作,教师需同时扮演好的四种不同角色,即“当一位‘微笑老师''''、当一位‘能干老师''''、当一位‘妈妈老师''''、当一位‘无知老师''''”等。这“四个小分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是可以作随意的调整。而呈递进关系的文章,其各小标题间具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排图讲述的组织与指导策略》一文中的三个小标题“①应抓住内在的本质,因‘质''''而导;②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因‘类''''而导;③应遵循发展的顺序,因‘序''''而导”,这是明显呈递进关系的,前一个小分论点是后一个小分论点的基础,如果随意调整则在结构上会犯逻辑错误。确定好各小标题间的逻辑关系后,如果老师在进行逐段的论述时,感觉到这部分观点好像在哪一段落已有阐述,或者觉得将其安排在其他段落来论述更为合适些,则该文章的段落间的关系可能是犯交叉重复的逻辑错误。三是各小标题的表述应力求精炼,要能起着统领各部分事实材料的作用;观点要鲜明,让人一看就知道本段落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外,在各分论点的谴词造句上,若能考虑到形式美,如上述的两个例子,在小标题上采用统一的句式,这不仅便于记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一种工整的美。
三、讲究表述技巧
谋划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并已安排好各部分的材料后,就要考虑如何将其有效地表述出来。这就象一位厨师确定好各道菜名,并已搭配好各道菜谱的配料,接下来就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烹调一样。笔者认为,采用“引言 + 小标题”这种文体格式来总结个人教育专题经验(特别所总结的是各种教育方法、途径等方面经验),在阐述各小分论点时,一般应交代各小分论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等三个基本要素,即经验总结性文章常用的“有叙有议”的写法。比如,某位教师拟将关于指导大班早期阅读活动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来,假如该教师已概括出五种有效的指导方法,那么,她在阐述每种方法时,就应说明所概括的这种方法是什么?即对该文中所谓的“方法”下一个规定性定义。在明确了“方法”的所指后,紧接下来的一般是应阐述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也即,采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对“为什么”这一要素的阐述,其实所反映的是总结者本人能否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联系起来,并较准确地运用一定的教育原理来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使自己对经验的认识从感性水平上升到理性水平,让人家清楚总结者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之所以在实践中是有效的,是有一定的道理。
在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对“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要素的叙述,一般只要求能说明清楚即可点到为止,有的“为什么”部分或许也只需用两三句话加以点明即行。但在“怎么做”这部分则往往需作较详细的阐述。在叙述“怎么做”时应注意将“做”的程序交代清楚,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应注意的有关要点(或注意事项)、或适用范围(即该“方法”适宜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等等。在这部分的叙述时,有时可以结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有的教师因缺乏表述的技巧,在所撰写的文章中,还没有交代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就直入“怎么做”的问题,这会使人觉得很唐突,也不便于人家清楚该作者所总结的经验到底是什么?或总结的是哪一条经验?有的对“为什么”的问题,则缺乏交代或交代不清楚,没有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说明,大大地削弱所总结的经验的说服力。有的教育专题经验总结之所以会让人感觉到是有“经验”(教育活动现象的描述),无“总结”(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来分析各种教育现象)的原因,除了老师表达过于零碎、不够概括外,更为主要可能就在于此。
四、进行精心修改
有人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绝大多数的文章都是需要经过修改阶段的精心推敲与润色这一环节的。因为,文章的初稿就犹如工艺品的初坯,没有再经过一番的精心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作为文章的修改程序,经验的做法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整体把握主要是对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进行考察,具体考察的主要内容是“总论点与分论点是否统一,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各分论点间(包括各阶段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等等;而局部把握所考察的主要内容则是“文句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是否通顺精炼无语病(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等)?”等等。在文句的推敲上,有的教师不习惯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文句是否合乎规范,但其实上完全可以通过语感来作直觉的判断。具体的办法是将文句出声地读一遍,如果觉得这句话读起来很拗口(包括有的长句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来等),则可以判断该语句的表述可能是有问题的,应作相应的修改,直至读起来觉得顺口自然为止。
初稿写成后,至第一遍全面的修改,最好是先搁一段时间,待思维从“初稿”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后,再进行修改,这往往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至于何时才算是定稿?笔者认为有两条自我检测的标准,一是我有没有将我要总结的经验(或要表达的观点)都表达出来了吗?二是我这样表达,人家看得懂吗(即进行角色换位,假如我是读者,我来读这篇文章,我懂得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如果自我检测的结果是满足了这两条标准,则可以宣告定稿。
原作者: 吴振东
来 源: 《福建幼儿教育》 2004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