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特殊教育(学前方向)
一、 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是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系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二、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我系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方向)两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我系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6届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9人。其中女生98人,男生1人。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问卷99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获取计算机和普通话证书情况
普通话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师范生必备的毕业条件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同学专业基本技能较为扎实,全部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为100%、在普通话证书方面,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专业毕业生100%获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证书,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毕业生98%获得了普通话二级乙等及以上证书,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普通话获得一级乙等的有1人,所占比例为2%,获得二级甲等有25人,占50 %,获得二级乙等的有24人,占48%。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普通话获得一级乙等的有1人,所占比例为2.04%,获得二级甲等的有9人,占18.37%,获得二级乙等的有38人,占77.55%。如图1、图2所示。

图1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普通话证书获得情况

图2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普通话证书获得情况
(二)获取教师资格证种类情况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均获得小学教师资格证,比例为100%。特殊教育(学前方向)47人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比例为95.92%。
(三)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获得了多种证书。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学生在校期间均获得教师资格证,比例为100%。特殊教育(学前方向)47人获得,比例为95.92%。这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基本技能的掌握优于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获得心理咨询师的达到47人,所占比例为94%,考取育婴师的有20人,占40%,考取其他证书的有3人,比例为6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获得育婴师的有48人,占97.96%,获得保育员的有37人占75.51%,获得其他证书的有6人,占12.24%。

图3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图4特殊教育(学前方向)职业资格证获得情况
(四)就业信息渠道
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的获得比较多样化。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中有24人次通过亲友师长提供获得就业信息,占48%,通过实习见习单位的有11人次,占22%,通过校园双选会和网站的有3人次,占6%,通过单位的招聘会和网站的有22人次,占44%,通过其他人才招聘会和网站的有26人次,占52%。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有26人次通过亲友师长提供获得就业信息,占53.06%,通过实习见习单位的有4人次,占8.16%,通过校园双选会和网站的有1人次,占2.04%,通过单位的招聘会和网站的有16人次,占32.65%,通过其他人才招聘会和网站的有16人次,占32.65%。

图5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就业信息渠道

图6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就业单信息渠道
(五)就业单位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和事业单位,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民营企业或者其他工作。说明毕业生的专业思想比较牢固,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观念比较扎实,其中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中有33人选择学校,4人选择在事业单位工作,13人选择了民营企业及其他单位。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33人选择了学校,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7人选择事业单位,9人选择民营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如图7、图8所示。

图7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就业单位类型

图8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就业单位类型
(六)毕业生自我评价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毕业生在对自我的评价比较客观。在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及目前工作岗位表现及交际协调能力三个方面方面,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比例高于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从结果来看,
初等教育(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为较好,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价一般,两个专业的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评价一般。

图9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毕业生自我评价

图10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毕业生自我评价
(七)学校综合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的毕业生89.36%认为在校期间教学法、心理学等课程对实际工作最为重要,其次是音乐、美术、形体等艺术课程和科学、数学、文学等常识课程;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毕业生中77.55%认为音乐、美术、形体等艺术课程对实际工作最为重要,其次是教学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
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对我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和校风最为满意,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说明我们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仍需要进一步改革。

图11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图12 特殊教育(学前方向)对学校的综合评价
五、建议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
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及特殊教育(学前方向)是两个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扎实的专业,要保证两个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就业保障,首先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初等教育(心理健康方向)除了需要心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外,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技能更需要进一步的拓展。而特殊教育(学前方向)的学生因为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广,既可以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又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工作,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该专业的学生,系部一方面要增加两个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两个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部门的服务功能,培养学生向良好、成熟的就业观念转变。
(三)加强创业教育,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2003网站太阳集团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
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利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把毕业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充分尊重毕业生的主体地位。开拓创新,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