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下午3:00我校学生现场征文比赛在教学楼C4022003网站太阳集团行,各班选派代表参赛,征文竞赛获得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是2017年网红议题。现实社会高利贷引发的经济纠纷时有发生,甚至引发家破人亡的惨剧。本次竞赛我们提供整个引发血案的经过,和最终聊城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让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案情疑点的分析,再运用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解读,从而对案件的性质得到清晰的判断。此案涉及的情、理、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激发突发事件的成因是判定罪与非罪,罪大与罪小的关键所在。人们可以对加害者一方(于欢)进行诸如正当防卫、防卫不当的辩护,因为,从孝和义的角度看于欢的行为具有正当性、合理性;逼债者杜志浩(被杀者)采用的种种不法手段是导致施害者忍无可忍的导火索,而法院根据案情认定借贷者苏银霞(于欢的母亲)虽受侮辱但还不至于受到生命威胁,而于欢采取致人于死亡的手段犯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行为。民众与法院认定的标准是采用不同的因果链,所以造成最终定案的结果大相径庭。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于欢定性为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案一经宣布在网络上立即引发轩然大波,现在最高检派出专案组介入。通过这次征文竞赛,学生获得一次很好的学法、用法体验。公平、公正是前提,超越伦理底线的判决伤害的不仅仅是被告者一家的感情更是全社会公民的感情,触犯了社会的良知。积极参与社会公序良俗以及法制建设的讨论,将为社会培养未来的知法、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