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规范的科研计划,不仅可以使研究者更进一步地明确研究课题、任务,确定研究对象、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保证课题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按期按质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同时,它也是课题研究 准备阶段的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就幼儿园教育科研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常见格式的撰写要求,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应明确科研计划的基本内容
幼教科研计划应紧密地围绕研究目的来制订。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研究课题的名称(或题目)的表述,通常是采用陈述性的表达方式,但也可以用疑问形式来表达。课题名称的表述应注意的事项:
1、表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的表述中应尽可能明确三点,即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如“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调查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大班幼儿,研究的问题是角色游戏发展,研究的方法是调查研究法。
2、不要将一些自己尚未经过检验的“前设”塞进课题名称的表述中。 比如“幼儿教师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转行的研究”,在这课题里面隐含了一个“前设”,即“工作压力过大”是导致幼儿教师转行的原因。但如果我们不带着这个“前设”去研究幼儿教师的转行问题,则研究的结果可能并非如此。此课题宜改为,“关于幼儿教师转行问题(现象)的调查研究”。
3、不能将 科研论文 的题目,简单地拿来当作研究课题的名称。 比 如“深化课程改革,迎接时代挑战”,这显然是一篇“有关课程改革研究”方面的经验总结性文章的题目,而非教育科研课题的名称。如果不加分析地将科研论文的题目当作科研课题的名称,这明显是不妥的。因为研究课题的名称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关于课题研究的范围、方向,表示“课题研究所处于的是一种‘现在进行时''''或‘将来完成时''''的状态”;而教育科研论文所表达的是课题研究的一种成果(它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方式之一,同一研究课题的成果有时可以用多篇教育科研论文来体现),是“课题研究的一种‘过去完成时''''”。再且,有的研究者可能出于对课题研究所探讨的层次等方面的考虑,或研究者的自谦,常在论文题目中使用“浅谈,刍议、试论”等词,这在研究课题名称表述中一般也不宜出现。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运用实验法或调查法而开展的课题研究,其两者的表述是一样的,这是人们往往将表示课题成果的“报告”一词加以省略的缘故。
(二)前言
幼教科研计划的前言部分,一般要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前人或他人已有的相关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重点、难点以及突破点、本课题研究的假设等内容。为清楚地表述,有时是将所要阐述的内容加以分类,并进行各自的表述;有时则作整体的叙述。
1、问题的提出
计划中的“问题的提出”或曰“研究目的”,应着重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交代研究课题的产生背景,即课题来源;二是阐明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研究的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原因和期望。在逻辑上,可以将研究的目的划分为“功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前者如研究者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某个方面的具体困难等;后者如纯粹是为了为某研究领域提供新的信息、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 但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两类目的常常是相互糅合在一起,虽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却能同时激发研究者去从事某一项研究。
所谓研究的意义是指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前者指的是研究对有关理论建树的贡献;后者指的是研究对改善有关现状的具体作用。“目的”和“意义”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对“目的”进行讨论的同时,往往便蕴涵了对“意义”的探讨。是故,通常是将它们作 “合而为一”的处理。 幼儿园一线教师大多进行的是教育应用研究,因而,应主要地从实践意义上说明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综述
计划中的“研究综述”,或称为“文献回顾”、“文献综述”,是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全貌的基础上,对他人或前人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情况作出扼要的述评,并明确指出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即将从何入手?预计将有何创新、突破?等。
幼儿园老师在制定科研计划时,通常对课题的“研究综述”较为忽视,有的甚至认为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所谓的“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所谓的课题研究,就是借助“研究”这一抓手,对该课题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有目的的、高质量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来达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改善教育实践行为、增长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质量,以及在此“学习”过程中养成一种务实求真的良好的研究作风之目的。诚如是,则做好课题的文献检索、整理与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工作,乃是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3、界定有关的内容,确定研究目标,表述研究假设
在计划中,应对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或容易引起歧义的一些模糊概念通过下定义等方式作明确的界定,如“合作能力”“熟手型幼儿教师”等概念的准确所指是什么,应进一步地作具体的说明。特别是在有些课题研究中,如实验研究,往往需要研究者 对研究变量赋予相应的操作性定义,以使研究更加明确,增强研究的目的性、科学性。
研究目标是指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预期的效果,即获得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某一教育现象及与其它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认识。它一般是在研究者将研究课题分解到若干具体的“小”问题的基础上,再 依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对分解出来的“小”问题作更进一步的分析、思考, 确定研究的焦点,即要对什么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进而确立课题研究目标 。 课题研究目标 的表述,有时是与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合在一起处理。
关于研究假设的陈述 方式 ,则 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灵活的处理,只要能将研究假设说明清楚即行。常见的研究假设的表述形式有:
① 用“如果A,则B”的形式表述,如“如果采用适宜的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那么,幼儿的游戏水平就会显著提高。”
② 用组间差异的有或无的形式表述,如“幼儿观看动画片类型与性别无(或有)显著差异”。
③用诸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 A与B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A对B的影响”等方式来表达;或直接以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的叙述来代替研究假设。这,常运用于描述性的课题研究,如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一般来讲,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呈“对应”的关系,在表述研究问题的同时也包含了研究假设,反之亦然。因而在具体操作中,通常是从中择一处理。如:有一研究课题为“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 ① ,该课题研究目标为“本研究拟通过课堂观察来获得资料和证据,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进行分析,以验证下面所阐述的三种论点是否正确,也为改进低效教学提供依据。” 则其研究假设为:①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要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②有效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③有效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监控能力方面优于低效教学的学生。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计划中,应明确交代主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并根据所确定的研究方法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拟出较详细的研究程序,即应详细地说明做什么,如何做等具体操作性问题。如,采用教育观察法,要列出观察提纲,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等;采用问卷调查法或测查法,要拟出所要了解的项目并设计相应的题目等;采用教育实验法,就要考虑实验因素是什么、如何操纵,无关变量如何控制,实验结果如何获取等;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最起码要弄清楚第一行动计划是什么等;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应将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用什么方式积累材料等作必要的交代。
很多幼儿园老师在“研究方法”这部分的交代过于简单,通常是只写出采用××研究方法,而没有设计出相应的课题研究程序。这种研究程序不明、不清,则就无法充分体现出研究方案对实际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而且,课题研究的规范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2、研究对象
在幼教科研中,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是依研究目的和任务而定。它一般要考虑如下因素: ① 抽取什么类型的幼儿园; ② 采用何种抽样方法; ③ 样本的性质和容量等。
3、研究所需的材料,包括必要的设备、器材、材料、测查工具等。
4、材料的整理与统计方法。
在设计研究计划时,对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也应预先考虑,确定用什么方法整理和分析什么性质的资料,适用何种统计方法等,以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并能获得可靠的结论。
(四)研究进程及时间安排
研究进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在计划中应对每一阶段要做什么、怎么做、大体上什么时间做、需要多长时间等作明确的安排。如果是协作性课题研究,还需明确分工,确定各环节的工作内容,限定完成时间,明确负责人,以提高研究效率。
研究计划的完成,意味着研究进程的准备阶段的基本结束。研究计划的完成将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在研究过程中,应注意按计划实施,并随时记录研究中发生的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该在实施正式研究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依此获取的情况对研究方案作更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依实际情况的需要,对计划加以补充、修改。
二、应熟悉科研计划的常用格式
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应包括上述的基本内容(其中,前三点的内容,所指向是课题研究设计;第四点的内容所指向的,则是课题研究的工作安排)。但由于研究的类型不一样,研究计划也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定量研究的课题科研计划更具结构性。至于研究计划的格式并没有作统一要求。下面所附的一份研究计划案例,仅供参考。
在一些较大型的综合性研究或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在计划中的“预期研究成果”往往还有作阶段与最终之分,并须对该课题在研究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或局限性)进行分析,以及对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做合理的预算。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做科研时,经常要向上级有关教育科研部门递交“课题申报材料”,即“课题论证报告”。课题论证报告中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计划中的相关内容是一致的,只是研究计划相对于课题论证而言还要来得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注释:
① 王曦 · 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研究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0 ,( 9 ) · 50 ·
② 曹中平 ·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32 · 因2003网站太阳集团例的需要对原资料作一定的删改与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燕,邢利娅 ·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
[2] 李方 ·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3] 陈向明 · 质的教育研究中研究问题的界定 · 教育评论 · 1999 ,( 1 ) ·
原作者: 吴振东
来 源: 《福建幼儿教育》2003年第10期
附件1:
科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