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

漫话校本研究的内涵

2008年09月17日 科研处  点击:[]


                                                   周永沛

    当前,校本研究在我国教育界已经成为极为热门的科研话题,论者之众,难以计数;论著之多,汗牛充栋。但到目前为止,对校本研究这个概念,人们的认识还是互有参差,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严谨的界定。不过,大家的基本共识却是趋向一致的,认为校本研究是在“校本”这一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是以校为本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科研形态,其本质是教育科研。因此,要探讨校本研究的内涵,必须先从“教育科研”谈起。
    1.校本教研提出的背景分析
    说起教育科研,学术界一般从参与面和研究方式上来考察,把它分作专业性教育科研和普及性教育科研两类。专业性教育科研意涵清晰,毋需多说。而普及性教育科研,大体上则经历了“群众性教育科研”、“任务性教育科研”和“校本性教育科研”三个发展阶段。这其中,群众性教育科研,一般是指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以基层教育实践工作者为主体的非专业化的教育研究。这种研究,侧重应用性和引入性的实验尝试,自发性、广泛性较强,其成果具有经验性、特殊性和局部应用性的特征,但缺乏原创性和普遍的推广价值。尽管研究者兴趣浓厚,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以上特征,必然会产生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集中性的缺憾,常常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呈现出一种松散状态和低质状态。继此之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任务性教育科研,虽然也是非专业性的教育科研,但由于是以学校为单位,根据一定的研究任务组织起来的科研活动,因此能够较好地运用学校资源,研究目标较为明确,对于带动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进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教育科研是按照领导布置,本着任务观点去选题立项而开展的研究,被动特征明显,功利倾向显著,研究者的研究动力不强,研究志趣不高,容易陷入为了研究而研究的状态,甚至会流于形式。因此,研究的有效性就大大打了折扣。当时代跨进了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被视作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愈来愈多地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教育界内部,传统的强调应试教育的操作行为和认识已开始受
到强烈的质疑乃至否定“,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观点已由时髦的口号转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素质教育怎样落实,创新教育怎样开展,课程改革怎样实施,已成为许多基层学校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落实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实施课程改革来提高学校办学品质,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创建学校办学品牌,已成为许多基层学校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许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实现这样的追求,最好的措施是深入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但是,前述的群众性教育科研的零打碎敲,任务性教育科研的应付差事,已经难以担负起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而艰难的使命,必须寻求新的教育科研之路,开辟新的教育科研天地,方能大展拳脚,大有作为。“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学校。”教育部的文件如是说。这种说法,无异是一种提醒,一种指点,一种鼓励,就是告诉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从自身开始,从眼前开始,从本校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开始;要丢掉等待思想,丢掉依赖思想,丢掉送来主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即校本研究。
    实际上,国家多次出台文件,都为学校自主办学,开展校本研究预留了充足的空间。1985年颁行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倡推行校长负责制,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由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应占到课程总量的16%,同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一再申明学校教育必须破除统一性,发挥自主性,重视差异性,塑造特色性。进入新世纪后,于2001年秋季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其多项文件中都论述了学校自主权扩大和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更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应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可见,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已然成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法规,开展校本研究工作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2.从当前存在的问题看校本教研的本质
    据上所述,国家有了开展校本研究的政策依据,各地的基层学校又有了开展校本研究的紧迫感、自觉性和积极性,校本研究工作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起来,取得理想的成果的。但是就全国各地的状况来看,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不到位。有不少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具有可爱的科研热情,但对开展校本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并未认真学习,认真思考,仅是盲目跟风而已。因此,定下的校本研究课题往往缺乏针对性,缺乏应用性。即使是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是流于形式,效果苍白无力。为此,我们提倡开展校本研究首先要过好学习关,充分认识校本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有助于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于它有助于寻找新的教育教学突破口,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于它有助于让全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中提高专业素质,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在于它有助于推动研究者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地体现生本教育观。
    其二,校本研究的方式不对头。校本研究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式,更多地体现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它是以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主体,以基层学校为基地,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反思、对话、探讨、合作、总结、提炼的方法,跟随着教育教学的实际进程开展的研究,进而改进实践,求得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学生各项素养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办学品位的形成。但是,不少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的专业研究方法的影响,习惯于依循专业性教育科研的唯科学的研究范式,从一个假设开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和研究程序、步骤,按部就班地、不越雷池一步地开展研究,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有一些效果,便在许多场合予以宣讲;如果见不出效果,或效果不彰,便置之高阁而尘封之。其实,许多基层学校的这类研究,或是因为研究过程中研究变量的变化,或是因为研究方向发生某种变更,其研究成果往往缺乏一定的可靠性,推广意义不大。在提倡校本研究的今天,应该抛开这种研究思路的惯性,摆脱这种研究方式的桎梏,采用校本研究的做法,引进行动研究的灵活的、机动的、务实的、人文的研究方式。
    其三,从校本理念到校本行为的转化不得法。开展了校本研究以后,不少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校本理念耳熟能详,诸如以生为本,三维目标,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资源的整合,等等,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通,但如何将这些理念自然地、恰当地、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却往往束手无策。为什么?这是因为理念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不弥补这个空隙,理念就是外在于行为的空头口号。因此,必须要求研究人员在从事本研究的过程中,根据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过细地探寻理论和实践的衔接点、融汇点,尽可能弭平其间的空隙,探索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最佳呈现方式和有效策略。在操作上,不妨作一些个案研究,不断总结,找出规律。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庖丁解牛的故事倒是个很好的借鉴。
    说到这里,关于什么是校本研究,应该是不难理解的了。说得明确点,校本研究的内涵,就其本质而言,无疑是教育科研。它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基层的学校,它的研究主体系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它的研究目标在于提升基层学校的办学水平,它的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基层学校近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它的研究的价值判断主要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程度,即研究的成果对于学校管理、教育和教学带来的效益如何。拓展开来说,笔者认为,校本研究是一种研究理念,它不刻意强调某项研究一定要探讨未知的理论,不刻意要求所得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不刻意要求研究结果一定要是首创结果,不刻意要求研究过程一定要作周密的设计,也不刻意要求一定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作出准确结论;笔者还认为,校本研究是一种研究制度,它要求学校给以校本研究刚性的政策支持,建立起校本特色的研究机构,创设好协调合作的研究机制,营造出宽松开放的研究环境;笔者也认为,校本研究必须遵循自然、合作和人本三项研究原则,即在自然状态下开展研究,在合作中开展研究,在尊重研究对象人格和人权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总之,校本研究是一种以基层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在基层学校的自然工作状态下开展的宽松的、合作的、人本的,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科研方式。
    3.校本教研内涵的三项要义
        关于校本研究的内涵,教育界不少人士也曾给出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曰: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改变学校实际状况的研究活动。
    其二曰:校本研究是指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的研究。
    其三曰:校本研究是把关于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主要是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
    分析以上三种界定的提法,语言表述虽然不尽完善,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种提法涉及了研究区间、选题范围、研究主体、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的运用五个要点,其侧重点在于强调校本研究的基础所本。这种基础就是基层学校的实际。这种实际,具体而言,就是学校的学校的状况,学校的潜力,学校的资源,学校的文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学校的愿景和为达到这种愿景而产生的全校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发展力、前进力、创新力。可以想象,校本研究一旦忽视了,或者离开了学校实际这个基础,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存在和成长的空间和土壤,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就是地道的空中楼阁。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学校特色的打造,学校内涵的发展,学校品牌的构建,学校品位的形成等等一系列的办学追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第二种提法涉及了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个要点,其侧重点在于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所在。这个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学校实践,不断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促使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助力机制,促进学校发展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基础牢固、办学业绩显著、办学影响深远的人本化、个性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学校。其实,学校的发展,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校本研究之目的所在,首先就在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谈学校的发展,而不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做起,学校的发展就无所依托;只有重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才有了希望。而
要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效的办法非校本研究莫属。进一步说,只有通过校本研究,充分运用学校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助力机制的作用,让学校领导的管理策略科学化起来,让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起来,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才能解决学校面临的若干实际问题,使学校的实践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改进,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三种提法涉及了研究区间、研究内容、研究主体、研究目的四个要点,其侧重点在于强调校本研究的区间所归。研究区间归于何处?应该归于学校,亦即本条界定所言:把新课程改革的立足点,或者说校本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为什么要放在学校?原因有二。首先,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个性化的学校,都有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个性化特征。其他同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对于这所学校来说,只能用以参考,作为借鉴,而不能照抄照搬,因袭运用。解决本校问题的具有个性化的办法、措施、策略和教育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本校校本研究的方式,就是说,通过本校领导和教师从本校实际出发的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研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研究为本校,为本校研究”的校本思路。其次,因为树立本校的办学理念,形成本校的办学构想,寻求解决本校自身问题的方案,求得本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必须经由长年置身本校之中,对本校状况了如指掌,对本校实际问题具有真切体会,对本校前途充满期待,对本校发展富有责任的本校的校长、教师来共同思考、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方可奏效。其他校外人员,哪怕是上级领导或者大名鼎鼎的专家,也只能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建议而难以替代。这就是一种人们常说的“本校人要研究本校,本校靠本校人研究”的校本思路。
    上面,笔者从理性上对当前教育界流行的关于校本研究内涵三种界定的提法作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集中地指向了学术界公认的校本研究的三项基本要义:一是基于学校。笔者认为,这是校本研究之基础所本,舍此基础,则校本非本,必然架空;二是为了学校。笔者认为,这是校本研究之目的所在,偏此目的,则校本变向,必然走空;三是在学校中。笔者认为,这是校本研究之区间所归,超此区间,则校本错位,必然落空。因此,对于校本研究而言,这三项要义就是它的三根支柱。校本研究的大厦就是靠着着这三根支柱的支撑,才得以成立,巍然成形。因此,这三根支柱,就是校本研究内涵的核心所在,缺一不可。当然,这三根支柱,即三项要义,又是相互关联,互为作用的。要“基于学校”开展研究,必须“在学校中”选题,并且是“为了学校”去研究;要“为了学校”开展研究,必须“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面临的实际,选择好课题,进入研究过程,才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要“在学校中”开展有效的研究,必须本着“为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基于学校”需求的实际,才能为研究获得成功提供先决条件。总之,凡开展校本研究者,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住校本研究内涵这三根支柱,或曰三项要义的重要性和作用,并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其间的依存关系,才能有效地开展好研究工作。
〔周永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教研教科室2151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