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指南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管理

如何有效地实施幼教科研计划

2006年06月30日 科研处  点击:[]

    科研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为研究者所执行,则直接关系到整个课题研究的质量。本文拟就幼儿教师在实施科研计划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作剖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 问题与分析 

1、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的统一性较差。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题一旦进入了实质性的研究阶段,其实就是基本地按照已设计好的研究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计划也只有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其对整个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些幼儿教师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倾向,即要么是撇开既订好的计划,要么是“死抱着”计划而不放。前者的原因多数是计划本身所制订的质量不高,有的教师可能是未能充分认识到计划制订的重要意义所在,而以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来对待;有的则可能是缺乏制订计划的技巧,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手来说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计划制订的质量不高,当然它对实施所起的应有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极其有限,在实施时出现撇开计划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后者的原因主要是未能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情景性,会在客观上给计划制订的完善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的问题在计划制订时未能很好地预见到,这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于一些在计划中未能很好预见到的情况,当然是要求研究者在具体的实施时,应善于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合理而灵活的变通处理,一旦发现了问题(计划中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就应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修正。 

2、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随意性较大。 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过程。课题研究中所需的大量的事实资料就是通过课题的实施来获得的。在实践中,教师在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较大的主要表现在:①资料收集的目的不够明确。在课题实施中,对课题必需收集什么样的资料(包括资料的类型与性质)?这些资料如何收集(包括应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何种方法去收集?)等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致使所收集的一些资料的可利用性较差。②资料收集的时机不够及时。资料的收集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有的资料如果没有及时地加以收集,就极易因时间的推移而使资料失真,从而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③资料分析的质量有待加强。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对所收集来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作必要的阶段性分析与评估,以判断所收集到的资料的质量,包括已有的资料能说明什么问题,还需重点收集或应补充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等。很多幼儿教师因受专业理论素养的制约,对阶段性资料的分析与评估工作做得很不到位,即未能很好地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会影响了下一阶段资料的收集工作,乃至整个研究课题开展的质量。 

二、对策 

(一)应处理好计划制订与实施的关系。 计划就是整个研究课题的“施工蓝图”,在课题正式“施工”时,忠实地执行既订好的计划,能有效地使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控制在既定的“轨道” 上运行。这,不仅可以大大地减少课题研究的随意性,增强课题研究的“可控性”;同时也才能充分体现出制订科研计划的意义所在。在实际的操作中,那种撇开计划的做法,显然是不合乎幼教科研应有的规范。我们在计划实施中所主张的忠实取向,并不是说要“死抱着”计划而不放,相反的,是应在基本按既订计划“照章办事”的前提下,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作合理而灵活的修正。笔者认为,这种对计划的合理修正,即使是在程序设计相对较为严密的教育实验研究中,也应是允许的。因为如果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已发现了既订的计划中有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而又任其继续下去,那是不合情理的,也是违背了教育研究的初衷。当然,在计划实施时对计划作合理的修正,这应该说是一种不得已的处理办法(教育行动研究除外),在制订计划时,还是应尽可能考虑得充分一点、周密一点。事实证明,计划准备得越充分,计划的实施就越顺利。 

(二)应考虑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质量。 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过程,就是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过程。没有第一手鲜活的事实资料,就无法对课题研究的效果作准确的判断;没有足够丰富的研究资料,课题的研究就无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没有大量的事实资料作基础,就难以形成足以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研究者应充分考虑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的工作。 

1 、应如实而及时地记录计划的执行情况。 所谓的如实记录(收集),是指研究者应以严肃、严格、严密的态度,认真对待资料的收集工作。具体而言,研究者在记录资料时,一是应尽可能做到资料是来自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掺杂个人的任何的主观偏见或推测。如果有些部分是属于研究者对现象所作的解释,则应明确地加以注明,以免与客观事实相混淆起来。二是在记录时应力求全面、系统和准确。这就要求研究者在记录资料时,事先就需对所应记录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以保证记录的目的性与所收集的资料的价值性。如果一位研究者在资料的记录时是“东抓一片,西取一鳞”,那么,这种过于零碎、模糊的资料的价值性显然是不高的,是难以为课题的研究所用。所谓的及时记录,是指研究者应坚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的资料记录下来。对资料作及时记录,一是可以避免大量的资料因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失;二是有助于研究者根据已有的资料及时地理清思路,比如,已有的资料能否说明什么问题?或可否提出什么问题?是否能够形成一些观点、看法?等等;三是有助于研究者能及时地发现问题,做好纠偏工作,比如对收集材料的原有步骤与方法需要改进否?如果需要改进,则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的措施等? 

2 、应紧扣研究目标作记录与分析。 如上所述,在计划实施时,研究者应将计划的实施情况加以如实而及时记录,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研究者到底要记录些什么?如何记录呢?毫无疑问地,在计划实施时,研究者应紧扣课题的研究目标,去积极搜集课题所需的有关资料。比如,所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大班角色游戏指导方式改革的研究”,那么,在实施中,研究者就应如实及时地对自己是怎样组织与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包括具体的方法、方式、手段等)?所实施的具体效果如何(包括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及参与程度、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情况等等)?以及活动后(或研究实施一阶段后)自己的反思、调整等相关内容加以记录。在作记录前,研究者最好应将所要记录的内容,按类型、性质或时间等维度加以适当的分类,若能将之“表格化或符号化”,则无疑是可以大大提高记录的速度与准确性。 

    鉴于大多数的幼儿教师所开展的是结合自己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她们所采用更多的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笔者认为,在记录计划实施情况时,除了应记录上述的重点的资料外,也可以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点滴的心得体会;或在课题研究期间所阅读过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献的感受体悟记录下来,比如曾读过哪些文献资料,文献的出处,哪些观点让你深受启发,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何帮助等等?概言之,在计划实施时,研究者应记录的内容主要有:研究的实际效果与分析、文献的学习与体会,研究的疑惑和收获等。 

    至于具体的记录方式,应由内容来决定形式,只要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境,便于日后的整理、分析,那么采用何种方式都行。但一般来说,研究者在记录时,一是应清楚地交代记录时间、地点、内容,如果有研究者的个人评析,应注意与所记录的客观事实区分开来。二是应设置一本专用的记录本,即“课题研究日志本”。三是应坚持经常性的记录,即每隔两三天就应将计划的实施情况记录下来,如果能够做到每天必记那自然是最好的。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缺乏做研究记录的意识和习惯,这不仅会使一些很有价值的、很重要的观点因日久而流失;也会因所记录的资料不够系统化,而影响了所收集的资料的质量,即难以为课题研究结论的分析与成果的表述提供大量的有说服力的原始资料;更为主要的是,有的老师因为没有很好地将自己对该问题的探索的脚印忠实地记录下来,没有很好地体验到问题解决过程的艰辛与喜悦,等到课题研究一结束,自己往往也找不到将研究成果文本化的感觉,而导致将本应是生动而又富有鲜活感的课题研究论文写得干巴无力。四是应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分析与评估工作。对所收集来的课题研究资料的阶段性分析与评估,可以根据所研究的课题的需要,或以月为单位,或以学期为单位。阶段性分析与评估,主要指的是研究者应紧扣课题研究目标,对一个阶段以来,该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情况作一定的回顾。阶段性分析与评估的内容主要有,该课题具体的执行情况和下阶段的工作调整,包括所取得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及拟采取的相应的对策等等。对课题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作阶段性的分析与评估,有利于使下一阶段的资料的收集工作更加明确,以不断提高资料收集的质量。 

原作者: 吴振东 
来 源: 《福建幼儿教育》2003年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