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2.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5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并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Q13.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范生毕业要求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学前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毕业要求应包括八个方面: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小学、中学教育专业认证(二级)毕业要求应包括八个方面: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班级指导、综合育人、学会反思、沟通合作。
要求定期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进行必要修订。
每一毕业要求要有具体的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以“保教能力”和“学会反思”为例:
Q14.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答: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7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
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
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Q15.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2003网站太阳集团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所谓“说”,即“ 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 业要求等。
“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 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 必须达成一致。
Q16.什么是“一践行三学会”?
答:“一践行三学会”是师范类专业对所培养的合格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对毕业要求的进一步概括。
“一践行三学会”指“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Q17.认证专家现场考查的方式?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方式:专家组在审阅专业《自评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等认证材料基础上,通过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查走访、查阅文卷、集体评议等方式,对专业达成认证标准情况做出评判,给出考查结论建议,并向高校现场反馈意见。
Q18.认证重点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答:
(1)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2)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3)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5)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Q19.什么是“OBE”教育模式?
答:OBE,是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学生产出而非教科书或教师经验成为驱动教育系统运作的动力,这显然同传统上内容驱动和重视投入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OBE教育模式可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范式的革新。
本次师范类专业认证,OBE 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定的原则性理念,即“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认证关注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三”。
Q20.“产出导向”中的“三个三”指的是什么?
答:三个三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
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Q21.师范类专业应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答:师范专业应该做好“六个对接”:
“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
(2)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3)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
(4)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5)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
(6)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Q22.师范类专业如何做好“持续改进”?
答:做好“三个跟踪”、推进“三个转变”。
“三个跟踪”是: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跟踪知识能力素养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三个转变”是: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基教学生/学校/教师)转变;教为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为中心(学到/重能力养成)转变;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Q23.师范类专业认证关注的“三个机制”健全是什么?
答:
第一个机制: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学习成果)
第二个机制: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
第三个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改进)
Q24.师范类专业认证落实“主线”和“底线”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主线”要求方面,指厘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逻辑主线。针对培养目标对应外部需求、课程设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课程实施与考核支撑课程目标等3个关键、薄弱的环节,提出要求:(1)说明调研需求预测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对应关联关系;(2)明确课程与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3)说明用于重点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的关键支撑作用;(4)依据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修订教学大纲,形成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支撑关系;(5)按照“产出导向”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
二是“底线”要求方面,强调建立面向产出评价改进机制的“底线”要求是专业达到认证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将“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作为申请受理“门槛”。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保证产出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说明基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而开展的持续改进工作。
Q25.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答: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Q26.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