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结束了在台交换学习。作为我校第一批赴台交流学习一学年的学生,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我们所交换学习的台湾学校是国立台中教育大学。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是不同的文化体验和台湾学校领导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台湾同学姐妹般的情谊,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成为我们生命中一段美好的回忆。以下是我们这段时间来的交换学习心得:
关于学习
在台湾的学校,每个学生除了拥有一个学号外,还拥有各自的校园信箱。每次学校有活动便通过信箱告知每个学生,这样一来,大家都能及时得到信息。
每学期来临之前,学生都会进行网上选课,前两周是加退选的时间。第一周可以对自己所选的课程进行试听,如果觉得课程不适合自己可以退选,另选其他学科,可以说对课程的选择是比较自由的。但是每学期对所选的学分有上下限的限制,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应修的总学分是固定的,但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每学期要选的学分。
台中教育大学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与大陆学校相似,分为期中考、期末考和平时成绩几部分。不同在于,台湾学校期中考考完的内容在期末考中不考,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的压力。除了期中、期末考试以外,课堂上的分组作业和分组报告也占据了最后成绩的很大比重。也正是因为这种分组报告的形式,加强了团队合作、发散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
印象深刻的是疾病与照护的小组报告。那时我们七个人一组,每次老师布置任务,我们都约时间去图书馆交流讨论,分享想法,进行脑力激荡,查资料。有了大概的方案后,便开始分配任务。还通过各种渠道来分享自己的任务进展,完成后要进行一次正式上台前预演。这期间,台湾学生与我们进行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交流,更有文化上的交流,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台湾学生对待课业的认真与热情,还体会到了他们对我们的照顾和友好,加深了彼此间的认识和深厚的友谊。
图书馆,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舒适的看书环境、合理的书架摆设、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书籍、个人的自习桌、研究小间、讨论室、视听资源,都很吸引我们,特别是研究小间可以自己申请。研究小间里有桌椅、台灯、冷暖气和有线无限网络。每次看书复习时,我们都会申请一间研究小间,在里面安静地复习,不受别人的影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台湾的老师很和蔼,与学生间的关系就如同朋友般亲昵。他们会定期约学生出来,边吃饭边聊天。而所谈的话题不仅仅只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老师对课堂的纪律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除了不能大声喧哗影响到老师授课,即使在边吃便当边上课也是可以的。
大多数老师都是出国留学的高级教师,授课以互动为主,上课的讨论的气氛特别浓烈。
对于台湾本地学生来说,他们竟然还可以在完成高质量作业的前提下办大型的演讲会或者社团活动,这也是被禁锢在作业山下面的我们应该看齐的地方。
关于生活
到了台湾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小吃。热闹的各大夜市是我们每每游玩必去的地方。豪大鸡排、豆花芋圆、碳烤、卤味、茶饮店等等,让我们享尽了台湾的美食。
当然各地的旅游景点也是非去不可的:雾气弥漫的阿里山、潭水碧波的日月潭、原生态的垦丁公园、港口城市高雄、刺激有趣的月眉育乐世界等,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和欢笑声。这些都构成了台湾之旅美好的回忆。
不管你是来自世界的哪个地方,在台湾你总是可以体会到浓浓的人情味。这里的人热情又乐于助人,文明用语不离口。对于服务业的工作者,一句谢谢是每天必须重复上百遍的话。
待了一个多月后 “谢谢”和“不好意思”早就悄悄挂上我们的嘴边。每次上下公车,司机师父都会向每个上下车的乘客道上一句“谢谢”,甚至急切地叮嘱小心车后来往的机车。那些从台湾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亲切会让心颤动,长久不散。台湾的特产不是台妹也不是太阳饼,是满满当当的“温暖”。
教育大学学校整体规划完善,环境整洁干净,几乎很少看到垃圾,并且对垃圾桶具有严格的分类制度,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之分。校园绿草如茵四季如春,提供给师生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感谢教育大学的老师们,他们各有自己的授课特色。如和蔼可亲的程钰菁老师。在她讲授的《蒙氏教育》、《融合教育》的课程中,贯穿着活学活用的授课方式。撇开书本,自己从最新的杂志报刊中摘取资料作为教材,采用PPT与视频结合,以小组报告、结合下园观察与个案观察的方式,造就了学习上活跃的气氛。又如活泼热情的刘惠化钢琴老师。她的课程语言幽默,用比喻的方式解读五线谱、示范弹奏多、轻松不受约束,即使我们弹得不顺,老师也能十分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用鼓励的方式,既肯定我们弹得好的部分,也指出该改善的部分。
学前08早教班 曾丽燕
学前08早教班 杨佳英
学前08美教班 洪娜皇
学前08(1)班 张悦
学前08(6)班 王鸿婷